作者:韓 崇 文
挽聯、墓聯、陵園聯,是楹聯家族中一個龐大的分支。統稱哀挽聯。挽聯是由挽詞(挽詞包括挽詩、吊文、挽歌)演變而來的,它用于吊亡、祭祀、追悼等活動中。墓聯是刻在墓碑、墓坊、墓柱、墓園門上的楹聯。陵園聯是書寫或雕刻在陵園的大門及有關建筑上的楹聯。這三者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它們都是悼念、緬懷死者的,但應用的時間和場合不同。挽聯是用于剛死者的靈堂、追悼場所等,墓聯是用于死者下葬后的墓地。這二者是屬于個人和家族的范疇。而陵園則是公墓,無論是革命烈士陵園,還是普通陵園,都是死者共同安息的地方。因此挽聯、墓聯、陵園聯撰寫的內容和措詞就有所不同。
挽聯始于宋代,是蘇子容為朝廷重臣韓絳撰寫的。
三登慶歷三人第
四入熙寧四輔中
墓聯晚于挽聯,刻于岳飛墳墓闕后門楹上的一聯很有名氣。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陵園是以陵墓為主的園林,在珠海香洲烈士陵園,有葉劍英題的一聯。
熱血染香洲,流芳萬載
悲淚沾獅山,景仰千秋
挽聯的種類很多,有他挽聯,有自挽聯;有通用挽聯,有專用挽聯;有挽長輩聯,有挽同輩聯,有挽晚輩聯;有名人挽聯,有民間挽聯等等。挽聯、墓聯、陵園聯盡管千差萬別,但是,它們的共同點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在創作和鑒賞哀挽聯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切人切事,寄托哀思
每個死者,由于其年齡,性別,職業,性格,人生觀、世界觀,經歷,貢獻等諸多的不同,都具有特殊性。哀挽聯一定要表現出其特性。切人切事,就成了第一要素。因為是緬懷、悼念,寄托哀思就會傾注在字里行間。如挽秋瑾聯。
悲哉,秋之為氣;
慘矣,瑾其可懷。
上聯語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下聯出自屈原《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得所示。”作者慧眼獨具,此聯不僅巧妙地嵌入了秋瑾的名字,而且既悲又懷,將死者喻為瑾、瑜一般的美玉,言簡意賅,這一切都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二,情深意篤,亦歌亦泣
在哀挽聯中,情字當頭。有友情、有親情、有愛情。是生離死別之哀,是撕肝列肺之痛。當歌則歌,當哭則哭。1923年,湖南衡山有位農民代表李芋邕,被反動軍閥殺害了。他在獄中時,寫了這副自挽聯。
六四歲,身首分離,是奇害、奇冤、奇誣、奇詐,應視為階級之恨;
百余里,靈魂歸去,愿我妻、我子、我媳、我孫。都要報戴天之仇。
有親情,有仇恨,是遺囑,是宣言。砍頭殺身,思妻念子,家仇國恨,不共戴天。
三, 褒揚為主,不忘哀悼
有一副無名氏寫的挽周恩來聯:
功高天下而無欲,威震天下而不驕,生為工農,死為工農,問千古英雄誰能為伍?
假馬列以令諸侯,裹紅旗以圖權位,這也翻案,那也翻案,使一身解數無事生非。
上聯頌 總理,下聯批四人幫,寫得很好。缺憾是沒有哀詞挽語,不似挽聯。因此,在挽聯中,一定要用一些哀挽之詞,如:悲、傷、哀、哭,夢、淚、魂、魄,不朽、千古,永逝、長存,駕鶴、騎鯨等等。
四, 吊死慰生,化悲繼志
哀挽聯既要悼念死者,又要安慰生者。要化悲痛為力量,要繼承死者的遺志,了卻死者的心愿。不能沉湎于悲痛而不拔。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有一副挽李公撲、聞一多的聯。
君等入地登天,爭取民主,爭取自由,但憑赤手空拳,灑盡人間血淚;
我亦痛心疾首,反對獨裁,反對貪佞,悉本僑胞公意,只求國躋三強。
上聯寫烈士舍身成仁的精神,表示無限的景仰。下聯表示作者的悲痛,同時表示反對貪佞,表示了僑胞希望祖國強大的愿望,愛憎分明,很有力量。
五, 與時俱進,貴在創新
哀挽聯和一切文藝作品一樣,是時代的產物,反過來又服務于時代。寫挽聯也不能一味泥古。陳言務去,善用新詞。周恩來總理逝世后,有許多挽聯做到了這一點。著名畫家范曾寫有一副挽周恩來聯:
灰灑江河,看不盡波濤,涓滴都是人民淚;
志華日月,信無際光焰,浩氣長貫神州天。
這真是紅爐有幸化忠骨,江山滴淚送親人。不僅內容新,意境新,而且用語麗,用詞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