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余廣
——有關魯迅的挽聯(lián)賞析
魯迅(1881—1936),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yǎng)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文學著作有小說集《吶喴》、《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他逝世后,人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挽聯(lián),現(xiàn)選錄其中三則,作一簡單賞析。
譯著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解說:這是美國作家斯諾與劇作家姚克合寫的挽聯(lián)。聯(lián)中“舊雨”指舊友。此對聯(lián)的妙處是:1、平仄相拗,上聯(lián)尾是仄聲,下聯(lián)尾為平聲,符合對聯(lián)中的“仄起平收”的要求;2、上下聯(lián)尾化用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名《吶喊》、《彷徨》,一語雙關,既贊揚了魯迅先生那種為喚醒民眾而振臂高呼,為革命事業(yè)而奔走呼告的“吶喊精神”,又慷嘆魯迅先生逝世后對文壇帶來的巨大損失而文壇從此“彷徨”的現(xiàn)實,真是構思巧妙,對仗嚴謹。3、本聯(lián)雖為挽聯(lián),但哀惋而不乏磅礴之氣,慟傷而猶聞雄豪之音。作者站在時代的制高點,哭先生英靈,歌先生業(yè)績,頌先生精神,揚先生旗幟,格調悲壯而意境恢宏。特別上聯(lián)中的“領”字,為“帶領”之意,很令人感受到先生的卓著勛勞和崇高形象。
要打叭兒落水狗,臨死也不寬恕,懂得進攻退守,豈僅文壇闖將;
莫作空頭文學家,一生最恨幫閑,敢于嘻笑怒罵,不愧思想權威。
解說:這是陳毅在魯迅先生逝世后所作的一副挽聯(lián)。這副對聯(lián)準確地概括了魯迅先生與封建社會和黑暗勢力絕不妥協(xié)的戰(zhàn)士精神。魯迅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就曾闡述了要痛打“落水狗”的精神。陳毅高度提煉了魯迅此文所提倡的要“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以及他在好多文章中所痛斥資產階級文人走狗梁實秋和陳西瀅等人的“幫閑”的丑惡嘴臉,以一個革命家的氣魄,展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戰(zhàn)士風采和戰(zhàn)斗風格,飽含著對魯迅先生的敬佩和贊譽之情。
有名作,有群眾,有青年,先生未死;
不做官,不愛錢,不變節(jié),是我導師。
解說:這是魯迅先生的日本摯友佐藤村夫在魯迅先生逝世寫的一副挽聯(lián)。此聯(lián)運用排比及同字格的修辭手法,“三有”對“三不”,切人切事,要言不煩,歌頌了魯迅先生的偉大業(yè)績和高尚情操。
這些挽聯(lián),真切地體現(xiàn)了作者對魯迅近世后的無比悲痛之情,表達了對魯迅先生偉大業(yè)績和崇高人格的贊譽之情,令人一唱三嘆,蕩氣回腸,感人至深,不愧為挽聯(lián)中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