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古代喪禮包含兩大理路,一是對死者遺體(魄)的處理,二是對死者精神(魂)的處理。從下文的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對遺體的處理;而此時開始的奠祭,則是奉事死者精神的開始。什么是奠祭呢?上古時期,人們將器物放在地上叫"奠"。喪禮中把作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稱為奠祭,或者徑稱"奠"。
為什么要用這種形式祭祀呢?
第一,古人認為,盡管死者的靈魂已經離開體魄,但靈魂依然要享食,只要親人擺上酒食,靈魂就會來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憑依之處;
第二,喪家遽逢大喪,哀痛欲絕,不免諸事倉促,所以祭祀的儀式也就因陋就簡;
第三,古人以死者為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尸",尸由未成年的孩子擔任,在祭祀時代表受祭者。但死者新亡,家屬一時不能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不忍心馬上就用鬼神之禮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過的酒食端來,放在死者的右側,含有依然侍奉他進餐的意思。
古人把從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統稱為"奠"。治喪期間,凡是有新的儀節,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舉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殮奠、大殮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薦新奠、遷柩朝廟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