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有錢的喪家辦喪事,為竭力體現"哀榮",是十分講究排場的。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喪事辦得熱鬧不熱鬧,就是夠不敷哀榮的準則;出殯的行列越長,樂隊越多,就越顯得哀榮。于是,有些喪家雇了樂隊、銅鑼鐃鈸隊,甚至雇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車或靈車后面..。實在,哀榮這句話是欠亨的,卻是"生榮死哀 "的說法較切近人情。
現在,隨著社會的進取,人們文化水平的進取,這種舊俗已幾乎絕跡。遺體的火化和捐贈給醫院,已漸成民風,事實上,豈論對生者或死者來說,火葬是最清潔、神圣、省事而又省錢的方法。
將遺體捐贈給醫學機構作解剖研究之用,是近幾年觀念上可喜的進取。有的死者甚至預留遺囑或遺言,將眼角膜或腎臟捐給需要移植的病人。無論如何,生命是莊重神圣的,它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臨到最后一刻還能發揮它的效用,這才是真正的光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