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經典中的祭奠儀式 中國古代的喪葬祭奠儀式隆重而繁瑣,并且往往以儒家經典的形式賜與規定。占有關文獻資料,下葬之后儒家文化規定的祭奠儀祀主要有下列幾種: (1)反哭之祭 反哭意思是死者下葬之后,喪主奉死者牌位從墳上回到家里,在家里安頓牌位時所進行的一種祭奠儀式。由于是從宅兆之處返回家中,又因祭奠的內容主要是哭,所以稱之為反哭之祭。反哭之祭的步驟主要包括二項,一是安頓靈牌,需要留意的是靈牌的位次不能夠放錯,要按死者在家族中的尊卑職位地方擺。二是哭禱,祈禱的內容為:乞求諸位祖先的靈魂,接納新死者的亡魂,讓他加入陰間家庭的行列,并經新死者的亡魂以各方面的照顧。這一項是不能夠少的,少則達不到祭奠效 果。 (2)虞祭 怙恃葬后迎接他或她的魂魄于殯宮之祭叫虞祭。虞是安之意。按儒家的觀點,死者下葬以后,骨肉歸土,但靈魂沒有歸處,故行虞祭,使死者的靈魂也行以穩定。據古禮,虞祭要舉行三次。第一次虞祭在下葬當天舉行;第二次虞祭在第一次虞祭后的第一個柔日舉行;第三次虞祭在第二次虞祭的第一個剛日進行。古代用天干記日,十天干中凡乙丁已辛癸為柔日,甲丙戊庚壬日為剛日。 據古代的解釋之所以如此選日子是由于:"柔日陰,陰取其靜","剛日陽也,陽取其動也。"從而到達陰陽相合,天地適宜的目的。古代虞祭的具體支配,現已無從考察。 (3)卒哭之祭 卒為終止的意思,哭指"無時之哭"。古代喪葬禮節,百日祭后,改無時之哭為朝夕一哭,名為卒哭。古代孝子從怙恃死到殯,哭連續聲;殯后居廬中,念及怙恃即哭,都稱"無時之哭"。卒哭禮祭后改為朝夕各一哭,叫"有時之哭"。卒哭之禮于三虞后的一個剛日舉行。古禮,士三月而葬,葬后又連續舉行三次虞祭,至此已近百日。屆時,要上祭品。紙錢,要哭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自己的不孝。今后行祭者就不需要"時時之哭",而只須朝夕一哭了。 (4)祭 是新死者與祖先合享之祭,時間中卒哭之祭的第二天舉行,主要內容是奉死者之神主祭于祖廟,由于祖孫昭穆相同,所以要隸屬于祖廟。不外 祭之后,新死者的神主仍需要還家,要比及大祥之祭舉行后,才華正式遷入祖廟,在祖廟中才有自己的班次。 (5)小祥之祭 小祥是指怙恃死后一周年的祭奠。"小祥,祭名。祥,吉也"。這就是說,到了小祥之祭后,孝子可漸除身上的喪服,換上吉服。例如男子可以撤除頭上的喪帶,換上熟絲織成的練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稱"練祭"。小祥祭奠的重點是以練服取代喪服。 (6)大祥之祭 大祥之祭是指怙恃死后兩周年的祭禮,稱"大祥"。在古代,儒家經典規定,卒哭祭后,孝子只能吃粗飯飲水,小祥祭后才可以吃菜和果子,到大祥祭后飯食中則可用醬醋等調味品。 (7)禫祭 禫為喪家撤除喪服的祭奠。禫,祭名也,與大祥間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和意也"。禫祭時,在向死者叩頭跪拜、上供祭品、燒紙錢之后,要宴請來賓。此祭舉行后,喪事才算辦完。喪家生活歸于正常。 喪期中的祭奠儀式 喪期中的祭奠儀式主要有:設奠、開吊、三日祭、作七等。現將其儀式步驟分述如下: 設奠又叫成服疫奠。大殮后越日早晨設奠,初祭。初祭儀式是:首先請甲乙二人為禮生,甲認真唱禮,乙認真奠獻。將靈牌放靈案上,甲乙分別站立在靈案左右兩方,然后進行奠祭,其步驟為:
下一頁
[1][2]
上一篇:追悼會悼詞范文
下一篇:苗族喪葬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