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秦漢時期南陽的葬俗 秦國經過苦心經營,終于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秦國的空前強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現出排山倒海、氣吞山河的氣勢。雄偉的布局,高大的墻垣,華麗的寢殿,堅固的墳丘,豐富的陪葬,成為后來王者陵墓的樣板。 上有所愛,下必甚之。由于秦王朝崇尚厚葬,作為一種風俗,它并不因秦之滅亡而銷聲匿跡。它對于兩漢的喪葬習俗,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當然,由秦至兩漢的厚葬風,表面上看是統治階級身體力行倡導的結果,其實這中間包含了豐富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在經濟上,由秦而漢,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經濟上的殷實,使得生活上的奢華成為可能!笆滤廊缟,因而導致厚葬之風在社會中迅速蔓延。“方今之世,奢侈罔極,靡有厭足……車服、嫁娶、葬埋過制,吏民慕效,寢以成俗。”(《前漢書·成帝紀》。)“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于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后漢書·明帝紀》。)“或至金鏤玉匣,(木需)楩(木丹),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成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務崇華奢。”(《潛夫論·浮侈》篇。)時人在事死上極盡財力,不惜傾家蕩產,墓葬中埋藏之豐富,做工之豪華,令今人嘆為觀止。概括而言,漢代墓葬具有如下特色:石刻技藝至漢代已有很大發展。漢代富貴之家,在葬埋尸體之后,不僅要壘一大墳丘,而且還要在其前置上墓碑,碑上刻上墓主的身份、官職及生平經歷等。富豪大家在人死后,不僅要立碑以識,而且要設立墓園,內中立墓闕,立石人和動物石像,以此象征主人的富有和排場。除此之外,還普遍在墓地建筑墳丘祠堂,供活人奠祭。地面上如此,地下墓中更是極其奢華。人死之后,活著的人深為死者不能再繼續享用人間幸福而悲傷,為了讓死者能繼享幸福生活,就在墓中摹仿人間生活,修建陶質或石質院落,并置備以成群的雞、鴨、豬、狗等動物,呈現出一種人間氣象。院落大小、陪葬物多寡,依據個人財力而定。雕刻技藝不僅表現于地面碑闕上面,而且還將大量石雕畫埋于墓中,而今出土的大量漢畫石刻成為研究漢代墓葬文化的珍貴資料。漢代的陪葬品除了傳統的實物外,還開始把金銀及藝術品埋入墓中。隨著民間用粘土燒制磚瓦的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磚瓦不僅能讓人們用以修蓋房屋,而且開始用磚石砌作墓室,以保護棺木。富有之家,把磚墓僅作外槨,仍用木槨套棺,使得棺木更加牢固持久。史載西漢中期以前,夫妻合葬,因二人死的日期不相同,所以多采用異穴合葬的新禮俗。為了解決二人死期不同的矛盾,禮俗中出現了“厝”的概念。厝者,置也,停柩待葬之義。即將先死者停柩一側,再待后死者一同安葬。此俗歷經數千年的沿襲,至今民間仍有厝的葬義。厝的實質乃為長喪久葬,是厚葬之風的重要表現。 在墓室裝飾方面具有這樣特點:南陽漢代墓室大多由石、磚、磚石混合三種建筑材料建成,而在石、磚上都刻繪有畫,根據時代的不同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漢畫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在漢代貴族官僚的住宅、神廟和陵墓里的壁上都出現了繪畫。南陽早期的漢墓多以建筑物為題材,畫像多刻繪在墓門、主室門的主柱和門扉上,將現實生活中的建筑刻劃入畫面,以象征陽間住宅,南陽趙寨漢墓就只在墓門的主體和門扉上刻繪雙闕和廳堂。漢武帝以后,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的“三綱”、“五!眰惱淼赖掠^念也影響了南陽漢畫的內容。漢墓出現諸如“伯樂相馬”、“狗咬趙盾”、“二桃殺三士”等歌頌智勇忠義的畫像。例如,唐河針織廠畫像石墓中出土的歷史故事畫像約占人物畫像總數的20%。漢代的讖緯迷信思想也影響到漢畫的內容。在楊官寺畫像石墓中開始出現白虎、雙龍交蟠和執鉞神人等畫像,其意在辟邪、升仙。還有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況的畫面,如將騎射田獵、車騎出行、雜技舞蹈、舞樂宴饗等內容刻畫在墓中,這些畫常安排在墓的前室周圍和主室二側。在墓門上刻鋪首銜環,兇悍的猛虎形象,用意在鎮墓。在門上也有吉祥的朱鳥,象征死后吉祥如意。在墓葬蓋頂上刻日輪和滿月,日內刻三足烏,月中刻蟾蜍,日月周圍繁星密布,還刻有長虹之類的天象圖和二十八宿的星相圖,這些都有占卜的意思,每一星相和天象都象征一種社會上的人事。同時也出現了伏羲、女媧畫像,雕刻在主室兩側的主柱,這是人們對生殖的崇拜,希望在陰間也繁衍不斷。 就隨葬物品而言,已經體現出社會的富有和奢侈。南陽漢代墓葬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很多,主要是吃和用的東西。隨著時代的不同,隨葬的物品也不斷發生變化。從材料上看有金屬類和陶器。金屬器有:駑機、劍柄、鈴、帶鉤、鋪首銜環、五銖錢、大布黃千、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車轄、當盧、鑣、蓋弓帽、鎏金銅釘帽、獸面形飾、鐵鑿等。陶器主要有:鼎、壺、敦、甕、奩、倉、倉房、臼盤、灶、甑、炙爐、案、杯、磨、井、罐、盆、博山爐、牛、豬、雞、鴨、烏、俑、盤、豆、狗等。從用途上講有生活用品和錢糧武器等。 現在透視一下漢代的殯葬習俗。唐河縣電廠漢墓出土的《喪葬出行圖》反映了漢代南陽的送喪習俗。圖左為一列送葬隊伍,一人騎馬肩扛銘旌作前導,其后有六輛軺車正在行進。圖右一人雙手執鍤,旁有一株柏樹。執鍤掘土和柏樹象征著墓地。墓前植柏是秦漢以來的風俗!短接[》引《風俗通》云:“墓上樹柏,路頭石虎!薄般戩骸币步小拌选,稍晚則稱作“幡”,是招魂的標志。《禮記·檀弓》云:“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也,故以其旗識之!编嵭ⅲ骸懊黛骸睘椤吧衩髦骸,此處的“神明”指死者的靈魂。經濟的繁榮昌盛為厚葬之風提供了物質條件。作為一種風俗或者一種人文景觀,僅有物質前提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思想根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秦漢時期的認識論作一番透視,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厚葬之風長盛不衰的本質。 漢武帝以前,承接秦統,陰陽五行,神仙方術于蕓蕓眾生中極為盛行。敬鬼事神,建功修德,以求神鬼的點化而獲長生不死,因此高祖建國伊始,便“甚重祠而敬祭”(《史記·封禪書》。),任巫行為國事,執掌祭祀,重大國事決策,常問巫占卜,故而在西漢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社會生活中,鬼神氣息甚濃,敬神而重巫,巫者成了聯絡人神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民眾生活中,由于統治者的倡導,出現了兩大奇觀:一是巫眾,“范氏世于晉,故祠祀有晉巫。范會支庶留秦為劉氏,故有秦巫。劉氏隨魏都大梁,故有梁巫。后徒豐,豐居荊,故有荊巫!(《史記·封禪書》。)二是廟宇繁盛。文帝時,趙人新垣平“言乞神事”,作渭陽五帝廟;武帝時,征服南越后,“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天壇,并祠天神上帝百鬼”(《史記·封禪書·集解》。),致使“街巷有巫,閭里有祝”(《鹽鐵論·散不足》。),鬼神觀念,深入人心,上至一國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于其各自的內心深處,將宗祖崇拜與鬼神崇拜緊緊地凝結在一起,事死如生,甘愿竭盡財力去營造地下的生活環境。 武帝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諫為武帝采納后,它的核心內容諸如“天人合一”,“天者百神之大君”,“天子受命于天”等被視為正統,極大地神化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成為統治萬民思想的合法工具,三綱五常成為人們行為道德的規范。君權、夫權因儒教解釋的微言大義而與以前的神權并駕齊驅,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在以后的長期發展中,給喪葬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喪葬禮儀的繁瑣性。
[1]
上一篇:先秦時期的南陽喪葬習俗(1)
下一篇:先秦時期的南陽喪葬習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