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草裹尸或蓋尸而葬。漢族葬法之一,古稱“槁喪”。槁,指草和稻麥之類的桿子。漢族在未有棺葬之前,多用草葬。《吳越春秋》:“死則裹以茅,投于中野”庶人多用此葬法。后來也指草草安葬。舊時南方有些農村,凡未足壽(滿三十六歲)者死后,不用棺木,用稻草裹尸而葬。白族葬法之一,流行于云南碧江縣山區(qū)的白族地區(qū)。將死骨置于木板上,用房上草密蓋尸上,然后用土深埋,壘石土上,墳前豎立三公尺高的木坊,上掛土鍋祭物等,意為死者與家人仍同居一室。
網(wǎng)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 滬ICP備09046518號-24